0439-688-0088

Deeper Technology 技术更深 数据精确,分析透彻;方案精准,解决彻底;专家团队,多方合作。您的信任,是对我们最大的支持和鞭策,您的满意,是对我们最大的回报。 查看详细
More experience 经验更多 吉林省金辉检验检测技术服务有限公司,是国家认证综合性实验室,是白山市唯一一家环境检测的第三方检测公司,在检验检测领域,我们拥有多年的专业累积与工程实践。 查看详细
Wider service 服务更广 不仅致力于检验检测技术服务,还致力于绿色发展和绿色生活服务;为每一个人、每一个家庭、每一个单位、每一家公司、每一个政府部门提供高质量的服务。 查看详细
Better value 价值更佳 最大程度实现“资源化”,为用户提供利益最大化、性价比最优的检验检测技术方案。 查看详细

首页 > 检测项目 > 公共安全卫生检测 > 正文

公共卫生安全与重大疾病控制的思考

    一、公共卫生安全问题
    随着全球化、工业化进程加快,环境和气候改变,各种自然灾害、各种新发传染病、不明原因疾病和各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不断发生,由生活方式等所导致的慢性病威胁日益显现,对人类健康构成了严重的威胁,因此,如何应对公共卫生安全新挑战已成为各国共同关心的重大课题。公共卫生安全具有国际性,集体性,持续性,合作性及复杂性等特点,其主要包括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食品卫生、环境污染等其他公共卫生安全问题。
    (一)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1、类型:
    重大传染病疫情:指传染病在集中的时间、地点发生,导致大量的传染病病人出现,其发病率远远超过平常的发病水平。《传染病防治法》规定有3类37种法定传染病。目前,传染病控制诸多方面取得的进步正受到抗生素耐药性流行的严重威胁。1987年12月,上海市部门医院不明原因的发热、呕吐、腹泻病人突然剧增。1988年1月,门诊病毒性肝炎病人数以每日200-300人的速度递增,综合患者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和实验室结果,确定为由食用不洁毛蚶引起的食源性甲型病毒性肝炎爆发,3月病情得以控制,最终造成31.08万人感染患病,31人死亡。医院爆满,不得不开办临时病床。2004年10月,青海省乌兰县多个村发生人间鼠疫疫情,经专业人员现场调查和实验室检验,确诊鼠疫病例19例,其中死亡8例、治愈11例。根据《2009年我国卫生事业发展统计公报》,2009年,我国甲型H1N1流感发病例数累积121843人,死亡人数654人。
    群体不明原因疾病:指在短时间内,某个相对集中区域同时或者相继出现具有共同临床表现患者,且病例不断增加,范围不断扩大,暂时不能明确诊断的疾病。2003年,SARS疫情发生之初,由于对对其发病机制、诊断标准、流行途径等认识不清,这便是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随后才认识到其是由冠状病毒的一种变种所引起。SARS波及全世界30多个国家和地区,共报告发生SARS病人8422例,死亡916例。我国报告发生SARS病人5327例,治愈出院4959例,死亡349例,病死率6.55%。
    重大食物中毒:指由于食物原因而发生的人数众多或者伤亡较重的中毒事件。2010年4月19日上午,陕西省汉中市勉县、安康市旬阳县约200名中小学生在饮用学校配发的早餐奶后,因出现食物中毒症状被送往医院治疗。2002年9月14日,南京市汤山镇发生一起特大食品投毒案,为毒鼠强和氟乙酰胺混合中毒,造成395人因食用有毒食品而中毒,死亡42人。
    职业中毒:指由于职业原因发生的人数众多或者伤亡较重的中毒事件。2002年初,保定市白沟镇苯中毒事件,箱包生产企业数名外地务工人员中,陆续出现中毒症状,并有6名工人死亡。
    重大环境污染事故:是指在化学品生产、运输、储存、使用和废弃处置过程中,由于各种原因引起化学品从其包装容器、运送管道、生产和使用环节中泄漏,造成空气、水源和土壤等周围环境的污染,严重危害或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2003年12月开县井喷事故,矿井在钻杆时发生井喷,富含H2S和SO2的天然气喷至30米高。事故发生后,由于井喷失控后处置失当,致使含有高浓度硫化氢等天然气喷出扩散,导致附近村民243人中毒死亡、2142人住院治疗,6万多名受灾群众被转移疏散,直接经济损失9263万元。2005年11月,中国石油吉林石化分公司双苯厂发生爆炸事故,共造成6人死亡,70多人受伤。爆炸还造成约100吨苯类物质流入松花江,造成长达百余里的松花江水体污染,而哈尔滨政府在爆炸后的8天里一直保持沉默,21号又发出停水公告,但并没有告知停水的具体实情,进而引起市民的极大恐慌,最后在各种压力下,政府公布了事实真相才平息恐慌。
    重大动物疫情:目前已知的200多种动物传染病和100多种寄生虫病中,至少有160多种可从动物传染给人,如禽流感、布氏菌病、狂犬病、疯牛病等。2004年1月,广西隆安确诊我国首例鸡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病例,疫情发生后,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府对疫区实行了封锁,疫区内的1.3万多只家禽全部扑杀深埋,疫点外3至5公里范围内的家禽也全部强制免疫。2005年10月,湖南湘潭市确诊我国首例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2005年7月四川资阳市人感染猪链球菌病爆发,历时2个月,累积发病204例,其中死亡38例。自2003年禽流感病毒首次现身亚洲以来,己经累计造成80多人死亡,超过240人受到感染,超过14亿只鸡被杀死,范围波及亚洲、欧洲和非洲在内的许多地区。
    自然灾害:自然灾害指自然力引起的设施破坏、经济严重损失、人员伤亡与流离失所、传染病流行的威胁、人的健康状况及社会卫生服务条件恶化超过了所发生地区的所能承受能力的状况,主要包括水旱灾害、地震灾害、海洋灾害、生物灾害和森林火灾等。2008年5月12日发生在四川省汶川的8.0级地震震惊世界,地震造成了巨大的生命和财产损失。根据国务院新闻办发布的消息,汶川地震共造成6.92万人死亡、36.66万人受伤,失踪1.86万人。紧急转移安置1514.68万人,累计受灾人数4554.76万人。四川、甘肃、陕西三省的极重灾区和重灾区数量共51个灾区县。此次汶川地震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8451亿元人民币。国家卫生部先后从全国调派10630名医疗、防疫、监督等方面专业人员,组成了近千支医疗卫生救援队伍,奔赴救灾第一线;组织专列、包机等向20个省区市转运了10015名较重伤员。
    核事故和放射事故:核事故和放射事故指由于放射性物质或其他放射源造成或可能造成公众健康严重影响或严重损害的突发事件。1986年东欧: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爆炸造成周围地区的放射性污染,造成31人急性死亡,233人受伤,3年后附近居民癌症发病率明显上升。
    生化恐怖袭击:生化恐怖袭击是指恐怖组织为达到其政治、经济、宗教、民族等目的,通过实际使用或威胁使用放射性物质、化学毒剂或生物战剂,导致人员伤亡,或造成公众心理恐慌,从而破坏国家安定,妨碍经济发展的事件。1995年,发生在日本东京地铁的沙林毒气事件,造成5510人中毒,1000人紧急入院,12人死亡。2001年9月11日,针对美国世界贸易大厦恐怖袭击;9月25日,美国全国广播公司收到一封内装有性质不明白色粉末的信件,该员工低热伴严重皮疹到医院就诊;9月27日,美国太阳报一摄影编辑也因感染炭疽杆菌而入院,随后不断有病例确诊。10月14日,美国政府承认面对的是“生物恐怖”。美国又陷入到炭疽恐怖袭击的恐慌。
    2、发生特点
    突发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都是突然发生、突如其来的,虽然存在着发生征兆和预警的可能,但往往很难对其做出准确的预警和及时识别。由于其真实发生的时间、地点具有一定不可预见性,因此很难预测其发生时间和地点。
    多样性:其多样性体主要现在原因复杂、种类繁多、表现多样、涉及领域较广等多个方面。同时,事件处理涉及多系统、多部门,政策性很强,因此,必须在政府的领导下,各部门齐心协力配合,全社会共同参与。
    高频性:随着经济全球化、自然生态环境的恶化、人类生活方式和社会行为的转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生有增无减,而且比以前更具冲击力和影响力。
    严重危害性:
    直接危及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如传染病爆发,可能长期得不到科学的认识,使其对人类的威胁不能得到有效控制,影响长远。如发生在1918年的“西班牙流感”,致使2000万人在流感中死亡,受这次流感的影响,美国人的平均寿命下降了10岁,而病毒至今也没有能够有效控制。
    使人群产生不良心理反应,危及社会秩序,影响社会稳定。从社会学角度来看,突发事件发生后,人们基于恐慌和紧张,会产生一些自发的、无组织的同时也是难以预测的群体行为方式,如作出许多不合作和不合理的心理与行为反应。固执地逃离,有病不敢去医院就诊,不愿意被隔离,不分场合地戴口罩,毫无节制地服药等。
    影响经济发展和国家安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不仅仅是公共卫生领域问题,还涉及到交通运输、教育秩序、商品销售、旅游、餐饮服务等领域。事件引发的公众恐惧、焦虑情绪等,也会对国家的政治稳定、经济发展产生重要影响。随着国家之间、地区之间交通快捷便利,金融和贸易市场相互密切交织,放大了疾病暴发以及食品安全事件的侵入性和破坏力。如SARS在半内就波及33个国家和地区,全球仅旅游业一项损失了700亿美元。
    多区域性:在世界范围内,每年跨国旅行者约有45亿人次,其中就有大量传染病病毒、病菌携带者。频繁的人员流动和快捷的交通工具为传染病在世界的传播流行提供了便利的条件。航空公司运输的乘客现在每年超过20亿人,因此,一个地区的疾病暴发或者流行,可能只需要在几小时的时间内,各种传染病病菌就能从一个国家很快传播到另一个国家,甚至危害全球。据世卫组织公布的信息,甲型H1N1流感自一年前暴发到现在已在全球约213个国家和地区造成感染,导致至少1.77万人死亡。
    (二)其他公共卫生安全问题
    1、食品卫生安全问题
    与城市居民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饮食卫生同样存在很多问题,二恶英、高脂高糖食品、垃圾食品、滥加化学物质食品、加药加激素食品事件屡见不鲜。
    2008年三聚氰胺毒奶粉事件。2008年9月甘肃等地报告多例婴幼儿泌尿系统结石病例,调查发现患儿多有食用三鹿牌婴幼儿配方奶粉的历史。经相关部门调查,高度怀疑石家庄三鹿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三鹿牌婴幼儿配方奶粉受到三聚氰胺污染。截至9月17日,“三鹿奶粉”安全事故已致全国6244名婴幼儿患病,158名发生肾衰竭,3名死亡。经过抽检国内22家企业69批次产品检出二聚氰胺。广西全区累计报告结石患儿678例,无危重病例,无死亡病例。
    2004年安徽阜阳“大头娃娃”事件。从2003年1月第一位病例到2004年4月媒体的全面报道,历经16个月,而从2003年5月阜阳疾控中心检出致病劣质奶粉到有关部门介入查出也长达一年时间。虽然2004年1月底,阜阳市政府在媒体上公布了33个品牌的害婴奶粉“黑名单”。但直到4月,黑名单上害婴奶粉仍然被摆在商店货架上,最终导致189例婴儿患轻中度营养不良,其中因并发症死亡13人,山东、辽宁、广东等地区也发现因服用劣质奶粉而致病的婴儿,造成恶劣影响。
    豆奶中毒案。2003年3月19日上午,辽宁鞍山市海城区8所小学3936名学生、260名教师分批集体饮用了由鞍山市宝润乳业有限公司生产的“高乳营养学生豆奶”。当日上午10时20分,部分学生陆续出现了腹痛、头晕、恶心等症状。发现情况后,学校立即将学生送到当地医院检查治疗。截至4月11日中午,共有2556名学生出现不同程度的不良反应,有44名学生在当地医院接受治疗,85名学生在外地接受治疗,死亡1人。
    2、环境污染卫生问题
    2006年WHO报告指出,多达24%的全球疾病是由可避免的环境暴露造成的。每年月1300万死亡可归因于可预防的环境原因。在最不发达的地区有近1/3的死亡和疾病可归因于环境原因。
    生活用水。农村饮用水问题表现最为突出。饮水中微生物指标严重超标,存在肠道传染病爆发流行的危险。贫困地区饮水中氟、砷浓度严重超标,经常引发氟、砷中毒事件。
    生活污染。当前,农村粪便污染、化肥农药污染、生活污水和垃圾污染情况呈逐年加重的趋势,威胁城乡居民的饮用水安全。
    工业排污。现代工业的发展使全球的铅、汞污染加剧,其它污染物的排放也在大量增加。工业污染已对自然界造成了极大危害,直接影响人类的健康。2009年,国家环保总局对11个省区126个工业园区的检查中,发现有110个存在环境违法问题,占检查总数的87%。
    装修噪声。室内环境的主要污染源来自建筑、装饰材料和家具等,而对人们的身体健康影响最大的是室内装修引起的甲醛、苯系物等TVOC(总挥发性有机物)、氨和放射性等污染。噪声会损伤的人听力,同时,噪声可以使交感神经紧张,从而导致心跳加剧,心律不齐,血压高等,还会引起胃肠系统的分泌和蠕动功能改变,引起食欲下降,恶心呕吐等。
    空气污染。空气污染对人体危害主要表现是呼吸道疾病与生理机能障碍,以及眼鼻等粘膜组织受到刺激而患病。如1952年12月英国伦敦发生的煤烟雾事件死亡4000人。伦敦无风有雾,工厂烟囱和居民取暖排出的废气烟尘弥漫经久不散,烟尘最高浓度达4.46毫克/米3,二氧化硫的日平均浓度高达3.83毫升/米3。经过化学反应,生成硫酸液沫附着在烟尘上或凝聚在雾滴上,随呼吸使人发病。1984年印度博帕尔农药厂毒气泄露事故,30吨巨毒气体异氰酸甲酯以5000米/小时的速度扩散,造成急性中毒死亡2800多人,陆续发病52万人,其中,10多万人失明而终生受害。
    3、重大工程的卫生安全问题
    一些重大工程建设在获得巨大经济效益的同时,给生态环境带来的影响往往难以预测,给人民健康和生命安全带来了严重影响。
    (三)影响因素
    环境因素:人类生存环境的自然变化和自然灾害频繁发生,引发一系列公共卫生安全问题,这种危害随着人口聚集度的增加日益严重。人类过度利用自然资源,导致自然环境遭到人为破坏,使可利用淡水资源缺乏,土地荒漠化,空气污染、水污染等,严寒、高温、洪水、暴风雨等气候异常事件,这都会对公共卫生安全造成严重影响。直接影响人类的健康。
    社会因素:现代化的进程加快,大城市过度扩张,加大了城市空气、水源、噪声、化学性等环境污染,也带来生态效应和城市热岛等问题,这对人群健康都形成了新威胁。如城市进程加快,导致城市人口激增,使住房和交通拥挤,生活空间缩小;就业竞争激烈、工作压力加剧、贫富差距拉大,这些社会问题不仅会引发犯罪率升高,还会引起自杀、精神疾患等公共卫生问题的增加。
    人为因素:社会非均衡转型过程中,带来利益矛盾和价值冲突,导致的社会多个层面结构性断裂及体制转轨与文化差距相关社会失控,部分群体或个人群体意识淡薄,公共卫生观念、法律法制观念缺乏,均可引起各种公共卫生事件,尤其多见的是对人民生命和社会稳定构成严重威胁的食源性群体中毒事件,比如近年来出现的毒奶粉、毒榨菜等恶性突发事件。

    二、重大疾病控制的挑战
   (一)传染病
    一些容易流行的疾病必须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例如霍乱、黄热病、流行性脑膜炎等,都在上世纪后期死灰复燃。而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新出现传染病以每年1种或以上的速度增加。新发传染病不断出现和爆发流行。如艾滋病、肠出血性大肠杆菌O157:H7、莱姆病、军团菌病的发生与流行。2009年,全国甲、乙类传染病共报告发病349.96万例, 死亡1.49万人。报告发病数居前5位的病种依次为病毒性肝炎、肺结核、梅毒、痢疾和甲型H1N1流感,占甲乙类传染病报告发病总数的91.5%;报告死亡数居前五位的病种依次为艾滋病、肺结核、狂犬病、病毒性肝炎和甲型H1N1流感,占甲乙类传染病报告死亡总数的95.5%。
    (二)慢性病
    慢性病不再是单纯的富贵病,中低收入人群的患病率更高。按慢性病患病率2 0%计算,我国有明确诊断的慢性病病例2.7亿例。过去10年,平均每年新增慢性病1100万例,成为威胁人群健康的重大因素。据调查显示,癌症、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和脑卒中5 类疾病的直接医疗费用占当年城市地区医疗总费用的36%,占当年农村医疗总费用的22%。因慢性病住院一次,需花费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年可支配收入的一半以上、农村居民人均年收入的1.5倍。伴随着人口老龄化、疾病谱转变和城市化进程加快,面临着急性传染病和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疾病、精神性疾病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多重疾病负担日益加重的严峻挑战。
    (三)职业病
    我国是发展中国家,工业化进程带来的空气、水源、噪声、化学性污染日趋严重。而不少企业劳动条件差,职业危害比较严重,形势不容乐观。河南农民工张海超 “开胸验肺”。2004年8月到2007年10月,张海超在郑州振东耐磨材料有限公司打工。2007年10月,X胸片显示张海超双肺有阴影;此后经多家医院检查,诊断其患有尘肺病。2009年1月,北京多家医院确诊其为尘肺病。2009年5月25日,郑州职业病防治所的诊断结果为“无尘肺0+期(医学观察)合并肺结核”。2009年6月,张海超主动爬上手术台“开胸验肺”。2009年7月15日,媒体介入报道。2009年7月23日,郑州市振东耐磨材料有限公司否认公司有责任。2009年7月24日,卫生部督导组介入。2009年7月27日,确诊张海超为三期尘肺病。2010年两会期间,针对张海超开胸验肺事件,卫生部部长陈竺坦言,目前每年卫生部门报尘肺病例1万多例,但每年能接受系统职业病检查的工人只有十分之一左右,所以估计每年尘肺感染病例将远远高于统计数字。
   (四)精神性疾病
    精神卫生问题既是重大公共卫生问题,又是突出的社会问题。随着生活节奏加快,社会竞争加剧,家庭结构变化,人们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精神疾病发病率从1950年代的2.7‰上升到1990年代的13.47‰,目前我国各种精神疾病患者约1600万人。2010年3月23日7时20分左右,正逢孩子上学的时间,福建省南平市南平实验小学门口,一名中年男子手持砍刀,连续砍杀13名小学生,造成8名孩子死亡,5名孩子受伤。据悉,凶手是一名被辞退的社区诊所医生。向警方自供三个报复社会原因:一是被医院辞退、工作无着,二是恋爱失败,三是受一些身边人员闲言刺激。对于精神分裂症病人病后维持治疗,如果使用价格低廉同时疗效可靠的传统抗精神病药物,一名病人治疗一年,费用仅500元左右。而重性精神病人若得不到有效治疗,则大约有10%可能肇事肇祸。大约有30%可能致残,重症抑郁障碍患者若得不到有效治疗,大约10%有严重自杀倾向。
    (五)自杀和交通事故等伤害
    目前,伤害已经成为我国居民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其中自杀和交通事故是l5~24岁人群最主要的死亡原因;我国每年有近20万人死于自杀,其中2/3以上患有可诊断的精神障碍,尤其是抑郁症和精神分裂症;另有200万人自杀未遂;交通事故不仅每年导致近10万人的死亡,而且导致大量的躯体残疾患者。

    三、公共卫生安全与重大疾病控制面临的挑战
   (一)公共卫生管理运行体制机制有待完善
    公共卫生管理运行体制机制“条块分割”:公共卫生管理“条块分割”模式有利于各职能部门、各专业队伍作用发挥,但部门间责权关系不对称。公共卫生管理职能在国家层面原来卫生部门统一行使,如今分散在卫生部、国家质检总局、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目前又已并入卫生部),而即使在卫生部门内部,又按照行政层级和专业领域设立的各类机构相互独立、职能交叉,如妇幼保健、计划生育、疾病控制、健康教育、地方病防治、结核病防治、血吸虫病防治等,导致出现各种重大突发公共卫生安全问题时,各管理部门之间“界面关系”模糊,各自为政,彼此缺乏协调,资源难以整合,合力难以形成。
    公共卫生体系运行机制不健全:1989年,国务院《关于扩大医疗卫生服务有关问题意见》,“卫生防疫、妇幼保健、药品检验等单位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对各项卫生检验、监测和咨询工作实行有偿服务的收入,应全部留给单位,在扣除必要物质资料消耗和适当仪器设备折旧后,用以改善职工的工作条件和生活待遇”。为此,随着近年来对公共卫生投入不足,尤其是县乡两级政府组织的财政收入严重不足,加上放权过度、约束不足,导致许多疾病控制部门通过有偿服务创收来补偿防疫防病经费,在卫生执法中“既当裁判又当运动员”,对公共卫生工作造成极为不利影响。
    卫生法律不完善、执法监督工作不到位:目前,卫生健康领域法规众多,但缺乏一个母法,承担“卫生宪法”的职能。由于卫生监督业务经费来源靠业务收入维持卫生执法,重有偿轻无偿现象普遍存在,同时,卫生监督与疾病预防控制、医疗保健等机构均为卫生行政部门领导下的事业单位,级别、地位相同。卫生执法不严、监督不力、卫生监督深度和广度不够等问题比较普遍,多头执法、重复执法、有权无责、以罚代管的问题没有完全解决。违法违规生产销售伪劣食品,瞒报、缓报、漏报疫情,甚至收受、索要“红包”“回扣”等问题屡有发生。
   (二)组织体系有待健全
    机构设置方面:疾控机构网络不健全,县级以上行政区划疾控机构健全,但尚未有效建立乡镇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卫生监督机构或其派出机构。
    人力资源配置:公共卫生人力资源配置不合理。每万人口拥有疾控卫技人员数少。年龄结构偏大。编外人员过多,由单位自己供养。卫生监督员编制少、数量不足、素质较差的问题突出。
    网络建设方面:改革开放以来,由于体制变化,城乡三级预防保健网遭到较大破坏,其公共卫生服务职能严重削弱。特别是在城市社区、农村乡镇、村,不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卫生院、卫生室卫生机构解体,卫生人员流失。即使机构存在,基层的卫生人员也缺乏必要的专业素质,业务水平不能适应基层公共卫生服务的需要。在原有基层公共卫生网络体系逐步衰败的情况下,政府一直没有采取足够的补救措施来重构服务体系,致使公共卫生服务在不少地区出现了一定的空白。
    (三)能力水平待提升
    公共卫生检验检测能力不足:表现在各级、各类检测实验室装备仍比较落后,快速检测手段和能力不高,无法及时有效地对公共卫生问题的病因、致害因素进行检测,难以提出科学有效的应对和防控措施。各疾控部门装备老化、缺乏、储备不足。按照国家相关标准,无法满足公共卫生事件、重大不明疾病和卫生监查执法检验工作需要。
    医疗系统与公共卫生系统逐渐割裂:改革以来,由于体制变革等多种原因,公共卫生职能逐渐转向只依靠专职机构,医疗系统与公共卫生系统之间的桥梁断裂了。医疗机构医生只关注个体的疾病诊断治疗,对传染病的群体发病现象越来越忽视;公共卫生医师越来越强调预防医学的实验室和检验检测技术和群体预防措施,难以提供个体上的差异化预防保健服务。
    相关的科学研究水平较低:由于健康观念的局限,导致研究领域的局限,健康与环境、社会关系研究缺乏,基础研究、临床应用、药物研究等与公共卫生相对自成体系,各自为战,重大疾病流行转归规律、发病机制及筛查、诊断、治疗等适宜技术开发、应用、推广不足。科研队伍,部门、地方保护主义严重,无法真正实现强强合作、联合攻关和研究成果资源共享。各个系统之间处于相对封闭状态,缺乏有效的沟通与合作。

    四、对策与思考
    公共卫生安全与重大疾病控制工作是多个相关部门、机构在政府领导下, 通力合作, 各司其职有效运行的系统工程,需要逐步建立“政府领导、卫生部门技术支撑、其他部门配合、群众参与”的工作机制。我们必须认真反思, 放眼未来, 推进改革,尽快健全公共卫生体系, 加快公共卫生管理的体制机制、组织体系建设,进一步提升能力, 确保人民健康。
    (一)理顺公共卫生宏观管理体制
    过去若干年卫生行政管理改革主要是水平层次分权,而不是将权力下放基层,试图在制造相互制约的管理体制,但事实证明水平层次分权不利于提高行政效率和监管水平。在管理学更多倡导垂直层次分权。比较典型的是美国CDC系统,形成了一个从中央到地方的完整网络。目前的我国的行政管理格局不适应加强公共卫生的需要,有必要对政府公共卫生管理体制进行调整,将目前分散到政府各部门以及卫生部门内部的公共卫生职能重新进行整合,建立由政府领导、卫生部门技术支撑、其他部门配合的国民健康综合管理部门,如县以上各级政府内设立卫生工作委员会,专门对健康及相关问题负全面责任。由于公共卫生并非单纯的医学问题,需要各个部门和领域的配合,因此即使垂直层次上分权,以全面促进健康为使命的公共卫生还需要加强与环保、教育等其他政府部门合作,所以,必须加强与其他相关政府部门的合作并积极动员社会力量。
    (二)落实新医改实施意见,强化政府公共卫生责任
    强调政府责任是各国在公共卫生领域的最大特点,市场经济国家并没有把公共卫生责任抛给市场,这是由公共卫生本身的特性决定的。我国公共卫生的责任也必须主要由政府承担,而且应由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共同承担。根据新医改精神,在全面加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努力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方面要重点开展以下四项工作。
    完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加强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建设,夯实公共卫生服务体系的工作网底;健全疾病预防控制、健康教育、妇幼保健、精神卫生、应急救治、采供血、卫生监督和计划生育等专业公共卫生服务网络,建立分工明确、信息互通、资源共享、协调互动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促进城乡居民逐步享有均等化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重点加强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建设,提高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实验室设备装备及生物安全水平。建立覆盖全区的食品安全监测与风险评估体系,增强重大疾病、突发卫生事件以及食品安全监测预警和处置能力;加强各级卫生应急网络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与决策系统建设;建立和完善卫生应急物资储备机制,保障卫生应急工作需要;加快自治区重大传染病救治中心建设。根据公共卫生服务机构职能和任务,研究做好制定专业公共卫生机构人员编制标准工作,优化整合资源,增强公共卫生服务能力。
    完善公共卫生服务经费保障机制。专业公共卫生机构人员经费、发展建设经费、公用经费和业务经费由各级政府预算全额安排,服务性收入全部上缴财政专户,纳入预算管理。落实传染病和其他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从事高风险岗位工作人员待遇政策。逐步提高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标准,2009年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标准不低于15元,2011年不低于20元,自治区级财政结合中央财政转移支付,加大对经济困难地区的支持力度。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覆盖城乡居民。开展建立居民健康档案、健康教育、预防接种、传染病防治、儿童保健、孕产妇保健、老年人保健、慢性病管理和重性精神疾病管理等九类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从2009年开始,逐步在全区统一建立居民健康档案,并实施规范管理;定期为65岁以上老年人做健康检查、为3岁以下婴幼儿做生长发育检查、为孕产妇做产前检查和产后访视;为高血压、糖尿病、精神疾病、艾滋病、结核病等人群提供防治指导服务。居民健康档案逐步实行信息化管理。建立实用共享的医药卫生信息系统。加强健康促进与教育。医疗卫生机构及机关、学校、企业、社区、乡村等,要系统、持续地开展健康教育,加强媒体健康教育类栏目建设,加强健康知识的传播,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促进民众合理营养,提高民众的健康意识和自我保健能力。开展农村、社区重点传染病、慢性病的疾病健康教育。积极应用中医药预防保健技术和方法,针对不同群体开展中医药养生保健科普宣传。
    实施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继续实施艾滋病、结核病等重大疾病防控和国家免疫规划、农村妇女住院分娩等重大公共卫生项目。从2009年起实施以下项目:为15岁以下人群补种乙肝疫苗;农村妇女宫颈癌和乳腺癌检查;农村妇女孕前和孕早期补服叶酸;贫困白内障患者复明;农村改水改厕等。加强出生缺陷三级预防。加强妇幼保健机构能力建设,实施母婴健康“一免二补”幸福工程,实行免费婚前医学检查和逐步实施孕妇产前筛查及新生儿疾病筛查补助政策,控制出生缺陷高发状态,提高出生人口素质。实施广西防治艾滋病攻坚工程,加强艾滋病防治队伍及机构的能力建设,有效抑制艾滋病蔓延态势。
    (三)促进公共卫生体系与医疗体系之间的协调与融合
    近年来,公共卫生体系和医疗体系各自为政、缺乏配合的倾向越来越明显,造成了医疗卫生资源的很大浪费。公共卫生体系和医疗体系本服务于同一个目的:即促进民众健康,应该是整合在一起的。而且,公共卫生也不应等同于初级保健,而更应被视为一种功能模块,公共卫生不仅能在初级保健中发挥作用,也应该在二级医疗、三级医疗中发挥应有的作用。这就要求公共卫生体系和医疗体系应相互协调与融合,而不能割裂。在宏观管理体制上,医疗管理系统与公共卫生管理系统应尽量集中、统一;医院的传染科、预防保健科可作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派出机构,建立起一个信息畅通、反应灵敏的防治网络;在基层,公共卫生与医疗机构更应该合一,政府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开展的公共卫生服务必须予以资金支持。
    (四)加强公共卫生的智力支持和科技支撑
    在政府和卫生机构共同建立健全基层卫生机构吸引、稳定人才的长效机制的基础上,医学院校充分发挥优质医学教育资源优势,尤其是发挥大型临床教学医院、疾病控制中心规范的医药卫生人才培养基地的优势,在自治区政府、当地市政府的支持下,采取省市校共建卫生骨干人才培训基地的模式,提供高级医药人才的学位学习和非学历在职培训,为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培养全科医师和卫生骨干人才。医学院校加快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高医学生临床与预防结合的综合素质。同时,优化专业结构,积极开设卫生管理、医疗保障、全科医学、社会工作、康复医学、药物制剂、食品质量与安全、卫生监督等专业。在公共卫生的科学研究上,进行全方位、多视角、动态性、系统性转化整合,如整合基础-药学-临床-康复-预防的研究,整合遗传-环境-机能的研究,整合高新技术进步和适宜技术推广的研究,整合医学与人文研究的结合,整合中医、西医的研究。围绕地方重大疾病开展科技创新与技术推广;围绕丰富的中草药与生物医药资源开展新药研发研究;围绕新医改政策的推动和卫生事业的热点难点问题,开展卫生政策研究。

上一篇:公共安全的涉及范围
下一篇:公共卫生检验包括哪些内容

关键字搜索:公共卫生安全重大疾病控制

相关阅读